期刊简介
1985年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本刊是我国内儿科肾脏病学科领域高水平的专业期刊,对促进肾脏病学术交流及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刊报道我国肾脏病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及临床诊疗经验。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短篇论著、讲座、综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病例报告、经验交流、会议纪要、国际学术动态。本刊的办刊宗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培养我国的肾脏病医学人才服务,为我国肾脏病患者的健康服务。读者对象:内科及儿科肾脏病临床和先关科研教学人员。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肾脏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709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4-1217/R
邮发代号: 46-106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广东
出版地区 广东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肾脏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7097
- 国内刊号:44-1217/R
- 出版周期:月刊
-
曲美他嗪对慢性肾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ZM)对慢性肾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及病理结构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行5/6肾切除术,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曲美他嗪小剂量(3mg/kg)组、中剂量(6mg/kg)组和大剂量(9mg/kg)组,并设假手术组(雄性SD大鼠10只)。各治疗组大鼠每日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和手术对照组则予生理盐水,持续17周。实验结束时,测量各组大鼠左心室/体质量、全心/体质量比值;监测平......
作者:唐琦;梅长林;张黎明;芦怡舟;邬碧波;刘建国;苏定冯;胡惠民 刊期: 2011- 08
-
脂联素拮抗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产生
目的观察脂联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C)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纤连蛋白(FN)的影响,并探讨其信号通路。方法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对MC表达脂联素受体进行检测;用实时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脂联素对AngⅡ诱导MC表达TGF-β1及FN的影响;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p-AMPK/AMPK比值。结果(1)MC能表达脂联素受体1和2。(2)......
作者:谭敏;谌贻璞;唐功耀;芮宏亮 刊期: 2011- 08
-
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肾脏组织蛋白质组表达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比较慢性间歇性缺氧(CIH)大鼠与正常大鼠肾脏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寻找和鉴定CIH大鼠肾脏组织中的差异蛋白表达谱。方法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和垂直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为第二向,分别对正常对照大鼠(n=5)和CIH大鼠(n=5)肾脏组织蛋白质样品进行二维分离。二维电泳(2-DE)图谱经ImageMaster2DPlatinum5.0软件分析,选取CIH......
作者:张春燕;杨烨;陈燕;李洪;赵春玲 刊期: 2011- 08
-
红细胞生成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
目的观察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发挥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模型组(DM组)和EPO治疗组(DE组)。药物干预8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肌酐(Scr)、血细胞比容(Hct)。肾组织切片行HE、PAS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化学比色法检测肾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作者:党建中;贾汝汉;涂亚芳;肖圣顺;丁国华 刊期: 2011- 08
-
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预测急性肾损伤患者的预后
目的了解院内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况;探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分级与AK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观察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期间发生的AKI患者。在诊断AKI的24h内进行营养评估,包括SGA评分、人体学测量和血清学营养指标。主要终点事件为90d全因死亡。使用Cox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分析SGA分级与AKI患者90d全因死亡率的关系,并用Kaplan-Meier曲线和......
作者:周莹;顾惠芳;谢琼虹;许钟烨;马帅;游怀舟;匡鼎伟;顾勇;郝传明;林善锬;丁峰 刊期: 2011- 08
-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的控制及其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并发高血压的住院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降压药使用和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象为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期间于本院住院的并发高血压的CKD患者共726例,记录其基本资料、血压、降压药使用及其他相关资料,分析其用药方案及血压控制率。结果91.74%患者接受了降压治疗,分别有21.21%、22.59%、19.56%、28.37%患者使用1、2、3、≥4种降压药。CKD患者总......
作者:金晓红;王莹;范伟峰;张琦;罗丽红;钱英俊;李鹏;张丽红;牛建英;顾勇 刊期: 2011- 08
-
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进展危险因素——单中心慢性肾脏病专业门诊队列研究
目的探讨在慢性肾脏病(CKD)专业门诊管理下CKD3~5期未透析患者肾功能进展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CKD专业门诊规律随访的CKD3~5期未透析患者的血压、血红蛋白、钙磷代谢及蛋白尿等指标控制及肾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肾功能进展的多因素分析。肾功能进展定义为每年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大于4ml·min-1·(1.73m2)-1、开始肾脏替代治疗和(......
作者:孟立强;王玉;张路霞;吕继成;王海燕 刊期: 2011- 08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性。方法以北京朝阳医院肾内科住院的96例CKD患者为对象,其中血液透析32例,非透析64例;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参试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分别测定Scr、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及血栓调节蛋白。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血栓调节蛋白与IMT......
作者:李忠心;陈向东;孟娟;张新;彭立人 刊期: 2011- 08
-
血浆五聚素3水平与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浆五聚素3(PTX3)水平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选取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3个月以上的患者为对象,以体检健康人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浆PTX3。用Spearma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PTX3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TX3与CVD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TX3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CVD的......
作者:徐雁;邹建洲;滕杰;刘中华;沈波;徐少伟;丁小强 刊期: 2011- 08
-
腹膜透析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骨代谢的关系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与钙磷代谢及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59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骨密度评分标准将CAPD患者分为骨质正常、骨质降低、骨质疏松3组,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FGF-23、1,25(OH)2VitD3;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旁腺激素(PTH);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钙(Ca)、磷......
作者:刘卫华;周巧玲;敖翔;彭卫生;杨敬华;李晓照 刊期: 2011- 08
动态资讯
- 1 氟美松鞘内注射和联合冲击治疗狼疮脑病
- 2 氟伐他汀对高糖腹透液诱导人腹膜间皮细胞纤连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3 环氧合酶2基因沉默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诱导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血管紧张素Ⅱ与胰岛素抵抗
- 5 白芍总苷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巨噬细胞增殖及Stat3激活的调节作用
- 6 联合检测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
- 7 应进一步加强对药源性肾脏疾病的防治研究
- 8 Castleman病继发肾淀粉样变性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9 激素间歇冲击及小剂量维持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
- 10 糖尿病肾病大鼠骨骼肌蛋白消耗及低蛋白联合α酮酸的作用
- 11 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26例次分析
- 12 鼠双微体2蛋白参与醛固酮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
- 13 败血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
- 14 虫草菌液通过增强自噬改善β-甘油磷酸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
-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腹膜厚度在评估腹膜硬化中的意义
- 16 采用蛋白质组分析高浓度葡萄糖对人腹膜间皮细胞的影响
- 17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途径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所致鼠肾系膜细胞表型转化的调控作用
- 18 intermedin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 19 氟伐他汀对残肾大鼠模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表达的抑制作用
- 20 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肾小球IQGAP1表达改变及细胞凋亡